YF-17是美國諾斯羅普公司參加美國空軍輕型戰斗機計劃(LWF),與通用動力設計的YF-16競標的設計。競爭之敗之后,后來成為美國海軍F/A-18戰斗機攻擊機的設計基礎,也是少見敗選者復活的例子。
YF-17由于翼前緣延伸面(LERx)的曲線與大小的關系,使得YF-17獲得眼鏡蛇的昵稱。
機身結構:
YF-17為半硬殼,中單翼,雙垂直尾翼設計,兩個半圓形固定進氣口位于機翼前緣的下方。垂直尾翼向外側傾斜約18度。全動水平控制面位于機尾,垂直尾翼的后方。
YF-17的機翼設計和F-5E接近,但是面積更大。1/4弦線處的后掠角是20度,機翼后緣與機身中線成垂直,最初P-530的機翼為高單翼,經過不斷測試的結果而變成最后的中單翼的位置。機翼上的控制面包括前緣襟翼,后緣由內側襟翼與外側副翼共同組成。
機翼前緣內側與機身接合處向前延伸出翼前緣延伸面(Leading Edge Root Extenstion,LERX),延伸的范圍一直到座艙罩前方。LERX在高攻角下提供YF-17極高的穩定性與失速后的控制能力,這一點在輕型戰斗機計劃試飛過程中得到證實,一位海軍飛行員"MuG" McKeown飛過其中一架原型機之后表示YF-17沒有任何失去控制的傾向。除此之外,LERX還能夠在高攻角下為整體升力多加上50%,并且使進入進氣道的氣流更平順,減少發動機熄火的可能。
LERX與機身之間有一道狹長開口,當超音速飛行時將進氣道前累積的多于氣流排出,低速高攻角下則用以排除邊界層氣流。這個延伸面還曾經延伸到機鼻的位置,但是在YF-17的原型機上并未采用。
P-530最初沿用F-5E的單垂直尾翼設計,經過測試之后發現在高攻角下的控制力不足,而將設計改為兩片大小約為原先一半的雙垂直尾翼設計,1969年這兩面垂直尾翼面積加大,并且往前移動到與機翼的后緣接觸的位置上。YF-17的設計上將原先外傾45度改為18度,再度加大面積,同時還將水平控制面往尾部的移動。
P-503最初和YF-16類似,采用先天靜不穩定設計,但是諾斯羅普公司在競標輕型戰斗機計劃階段,認為當時的線傳飛控系統還不夠成熟,因此改為傳統的靜穩定設計,但是這項改變并未讓YF-17在運動性能上與YF-16有明顯差距。